說文解字
典當 亦稱“當鋪”或“押店”,是專門以收取抵押品而放款的金融行業。起源于商品經濟發展的初期,并沿著商品經濟發展的軌跡而呈興衰,是舊式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典當業主要業務是向提供實物作抵押的借款人借出款項,收取利息。 民間語文
舉獅 舊社會當鋪的柜臺通常建得很高,當物時,要將物品高高舉起,像是舞獅的模樣,所以廣州人把上當鋪笑稱是“舉獅”。
.jpg)
碉堡? 中山四路與越秀路交界處,這座容易為路人忽略的碉堡式的老建筑,是一家老當鋪的舊址。
.jpg)
民初廣州的當鋪,狀如碉堡,以策安全。
.jpg)
1993年以后,典當行業在廣州及珠三角悄然復興。 資料圖片
.jpg)
1994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華貴路“觀音橋當鋪”,是解放前廣州的當鋪中規模較大的一個。
.jpg)
建國后廣州的第一家典當行—一長壽典當行(Since 1988)。
.jpg)
位于五羊新城的一家典當行,碩大的“當”字招人耳目。
心靈地圖
“憤怒”妨礙觀看
毋庸諱言,在一般人眼里,典當是可以側目而視的一個行業。盡管許多人從未有與舊式當鋪打交道的經歷,但一提起典當行三個字,腦子里就本能般地浮現出一個高坐在柜臺后的尖嘴猴腮的奸商形象。之所以形成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,文學作品的影響顯然不可小看,而事實也的確如此。在新中國成立前,光臨典當行的顧客,要么是窮人,要么是破落的貴族。靠窮人發財的行業,等于是趁火打劫,很容易激發人們潛藏的仇富心理。在這種心理定勢下,怎么可以期望典當行有多高的社會地位?
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后,典當行就被取締,很長時間都銷聲匿跡了。對典當的偏見也一直在持續,1979年版的《辭海》里,“典當”辭條是這樣說的:“舊中國以收衣物等動產作質押,向勞動人民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、……利率極高、剝削嚴重。”
不過,歷史歸歷史,形象歸形象,典當行到上世紀80年代之后,逐漸在社會重現,而且如今還有越來越興旺之勢,其背后其實是大有道理的。
據國外的幾本大百科全書里的說法,典當業在中國歷史悠久,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。具體時間多長沒有定論,總之,中國的確是典當業的發源地之一,而且這種現代銀行業的早期雛形,能在中國存在這么多年,至少說明中國人從來都不缺乏金融意識。
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,典當業的營業模式似乎始終沒有太大改變,不知道算不算這個行業極有生命力的一個表現:主要以財物作為抵押,取得有償有期的借貸,具有濃厚的商業色彩,成為民間不可替代的一種融資方式。直到今天,銀行等金融業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,典當業作為一種輔助性的融資手段,風險較小,又能起到解決資金短缺的作用,為社會提供了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外的短期應急融資服務,對許多人仍具有吸引力。因此它仍有相當大的存在空間。
與銀行貸款相比,典當業不僅有速度快的優勢,而且對借款人的信用度也沒有非常嚴格的要求,只需抵押物品的二次流通超過借款金額即可。此外,典當行另一個吸引現代人的地方是從不過問借款用途,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與現代人對隱私的重視之間有著暗合之處。由此也不難理解,許多頭腦精明的生意人會把典當業當作一條新的融資渠道。以典當行如今呈現的興盛之勢,用“即將消失的行業”來形容,似乎并不妥當。
作為千年的商都,廣州各種行業都曾經興盛,典當業也不例外。舊式當鋪自然多集中在西關等老城區,現在也仍有許多遺跡,老廣州人對當鋪也并不陌生。不過,因為在幾十年的時間里,當鋪一度消失,從業人員紛紛改行,這個行業也被另眼相看,當鋪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范圍。
等到新式典當行再出現的時候,可以說舊式習氣的影響已經非常小了,而且又有國家部門的管理與引導,呈現出新的生命力。然而,或許因為這一行中有著不錯的利潤,某些不法分子正看中這一點,打著典當的幌子做起非法勾當,甚至成為變相的“地下錢莊”或者“大耳窿”,這無形之中再次給人們蒙上了一層陰影。
這對于與舊習氣斷裂已久的典當行業來說,實在不是個好的信號。
行業地理
東當鋪,西當鋪,東西當鋪當東西
去尋訪廣州老當鋪前,讀到一首不知名作者的詩:“蝠鼠金錢作標記,招牌取義福與利;西關舊時當鋪多,押物上臺是舞獅。”要找老當鋪,當然應該先到西關去。
西關的當鋪最早是出現在帶河路,但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,又有字牌標示的,卻是在華貴路。
市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橋當鋪
走在大街上,夾雜在平常民居當中,一般人不太會留意到這處不起眼的兩層舊式樓房,直到看清楚“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”的字樣,看清楚兩層樓之后那怪怪的碉堡式的樓,才會恍然大悟,知道這里是一處當鋪舊址。看一下時間,1994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據黃輝老人說,華貴路的這個當鋪新中國成立前在廣州算是規模較大的一個,不過字號已經記不清楚了,只知道街坊百姓說起來的時候,就稱“觀音橋當鋪”。不過附近又沒有橋,許是歷史滄桑,物是人非了。
廣州解放之后,當鋪業還曾經存在過一段時間,到1951年才在廣州城內被取締。華貴路的這個當鋪被收歸國有,房屋功能也就此改變,從店鋪加倉庫變成了職工宿舍。現在舊當鋪內仍住著多家住戶,但居住條件顯然需要改善,一樓甚至沒有燈光,白天走進去都是伸手不見五指。而在店鋪與倉庫之間,也被隔離成多間住房,地上多有積水,進出極不方便。
一位在此處居住了十幾年的中年婦女告訴記者,這房子究竟是哪年建的已經不清楚了,因為當初就不是為居住設計的,所以采光條件不太好,白天都需要開燈。里面的結構也都經過修改,已經看不到原來高高的柜臺。她告訴記者,現在還經常有人看見老當鋪的牌子之后闖進去,問是否可以當東西,“當鋪那是舊社會的,現在怎么還能有?”
顯然,歷史開了她一個玩笑,就在離此處不算太遠的長壽東路,就有一家出名的長壽典當行。
外觀保存較好的老當鋪 東門口、西門口
熟悉廣州歷史變遷的荔灣區編志辦主任胡文中告訴記者,外觀保存較好的舊當鋪,在舊廣州城的東門口及西門口各有一處,成對稱式的布局。
其實,之前記者多次經過省實驗中學門口時,見到那處碉堡似的殘舊建筑被孤零零地保護下來,倒是也知道是處什么舊址,卻到此時才明白是東門口的老當鋪。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四路與越秀路交界處,這處老當鋪與一棵大樹形影相吊,四周瓦礫還沒有被清除,但從道路的走向,明顯可以看出政府有關部門正準備對其加以保護,不過,現在沒有任何文字說明,也找不到任何店鋪的標志,但現在仍然還有兩戶人家居住。門口瓦礫成堆。記者欲上樓,鐵門上卻已上了鎖,里面陡峭的樓梯也有讓人有望而卻步之心。
這處炮樓似的建筑顯然只是原來當鋪的倉庫,而不是一處老當鋪的完整保留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大概老廣州人路過的時候才會明白:噢,老當鋪被保留下來了。
同樣的,位于中山七路的回民飯店斜對面也正在進行拆除改建,而老當鋪卻還是矗立在車水馬龍的路邊,讓人在突兀之后感覺到了一陣喜悅:還是有許多人想保留那些記載著歷史變遷的建筑的。
建國后廣州第一家當鋪 長壽路典當行
看過前世,自然也要看一下當鋪業的今生。1988年,新中國成立后廣州第一家當鋪(典當行)在長壽東路開業,也就是現在的長壽典當行。
在長壽東路上,細心一點的人可以看見一個大橫額,上寫“廣州長壽典當行”幾個大字,旁邊有幾個小字:內進一百米。要進到長壽典當行,就要忍受一路不停的詢問:有沒有東西要買或者要賣?有鍥而不舍精神的生意人甚至會跟著你一路追問。與長壽典當行相伴隨的,是名為利群的舊貨精品市場。舊貨市場與典當行是不是所謂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?
果然與舊式當鋪不同,長壽典當行感覺上要明亮得多,不過一樓不營業,只有保安在值班,辦理業務要上二樓。營業場所的布置與以前的銀行有幾分類似,只不過,柜臺的高度。還不足以讓你可以平視對方,算是還有一些往日痕跡。
建筑解密
炮樓般的倉庫
.jpg)
一家外觀保存較好的老當鋪,中間高起部分為倉庫。
舊式當鋪建筑外觀大致相同,一般都是前鋪后倉的格局,且樓房高大,以大石做基腳,上面多用青磚,并出于安全考慮,都是以石框為窗,倉庫的窗戶做成豎長方形,中間用鐵枝相隔,與炮樓相似。當鋪房屋的墻壁一般都非常堅厚,窗戶狹小,而且樓里會藏有石塊、石灰等東西,用來防御火災和強盜。據說當鋪里多雇傭專人看守,相當于現在的保安,這類人大都來自武館,不僅有一身好武藝,而且與江湖相熟,尋常雞鳴狗盜之徒,是輕易不敢打當鋪的主意的。
檻內人談
“能做這行的,還是有一定知識水平的”
今年74歲的黃輝,1988年參與創建廣州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典當行——長壽典當行,并出任第一任經理。1990年退休后,被原單位返聘,直至2000年。
.jpg)
長壽典當行首任經理黃輝接受記者采訪。
記者:1988年的時候許多人對典當行——也就是以前所說的“當鋪”是有一些疑慮的,當初你們是怎么想到開設典當行的?
黃輝:我以前的單位是物資回收公司,經常接觸舊貨。1988年,我和單位的書記去成都,看到他們剛好開了一家典當公司,我們一商量,覺得我們也有這個條件來做。回來之后就開始著手了。這中間也有一些波折,我記得當時是得到了朱森林同志的批準。我們是廣州第一家,也是全國第二家典當公司。正式開業的那一天,市政府還派了代表來給我們剪彩。
記者:因為大家對典當行的理解多還停留在新中國成立前當鋪的那種印象,多少是有點反感的,那么,市民當時對長壽典當行是什么態度?
黃輝:有些誤解是不出奇的。不過,我們的典當行和解放前的典當行是不太一樣的,我們是為了方便老百姓,扶助貧困,出發點就不一樣。開業之后,很多群眾都去的,生意挺好,利潤也不錯。
記者:長壽典當行剛開張的時候,有沒有借鑒一些老當鋪的做法?
黃輝:1951年之后廣州基本就沒有當鋪了,做這行的差不多都已經改行了,我想請些人過來,因為他們的鑒賞力還是很高的,特別是金銀玉器這些東西,一看就知道大概值多少錢,但他們大多年紀太大不想做了。后來還是請到了幾個老行尊,請他們把關。新中國成立前能做這行的人,一般都還是有一定知識水平的。
記者:一般去當鋪的是什么樣的人呢?當的是什么東西?
黃輝:通常都是平常老百姓,還有一些做生意的,資金周轉不過來,也會去當鋪。當的東西主要是金銀首飾玉器衣物等等。字畫這些東西當時不值什么錢的,很少有人拿去當。
記者:新中國成立前廣州的當鋪多嗎?
黃輝:多,主要在西關。聽說荔灣就有16家,我記不太清楚了,好像華貴路觀音橋,西華路,光復北路都有。中山七路回民飯店斜對面那家——不知道拆了沒有(記者:沒有,現在還有呢),也是規模比較大的一家。
記者:以前的當鋪都是炮樓那樣的形狀,主要就是為了防盜?
黃輝:差不多。你說的炮樓其實就是當鋪的倉庫,一個是為了通風,不讓物品腐壞破爛,還有就是怕人偷搶。一般人是上不去的。
行業簡史
民間融資方式的復興
中國典當研究專家曲彥斌曾把中國的典當歷史概括為八句話:初見萌芽于兩漢,肇始于南朝寺庫,入俗于唐五代市井,立行于南北兩宋,興盛于明清兩季,衰落于清末民初,復興于當代改革,新世紀有序發展。
1987年12月,以四川成都華茂典當行的成立為標志,典當業在中國當代經濟改革舞臺上復出了。2000年8月開始,中國典當業由中國人民銀行劃歸國家經貿委統一管理后,更將我國典當業引入發展的快車道。國家為了扶持典當業的發展,出臺了一系列措施,典當行不僅可以做動產、財產權利質押,還可以做房地產抵押;此外,還降低了投資門檻,典當行注冊資本的最低標準由原來的500萬元調整為300萬元和500萬元兩檔。
廣州典當業的重新出現自1988年8月長壽典當行的成立始,日常服務對象的重點是公民個人,經營范圍以黃金飾品、高檔手表、家用電器為主。據199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廣州地區共有典當行9家,分別是:廣東省通泰典當行、廣東省金金典當行、廣州市長壽典當行、廣州市海珠典當行、廣州市公恒典當行、番禺市大源典當行、花都市安盛典當行、從化市永盛典當行及增城市荔城典當行,業務多集中在黃金、珠寶、首飾及車輛等大件上。不過當時分布并不均衡,越秀、芳村、天河區竟然沒有一家典當行。而今天,記者發現,作為城市新金融中心的天河也出現了典當行。
行業語文
窮人的褲子最“富”
擋中•舉獅 據社會民俗研究者介紹,清末民初的西關當鋪,門前一律掛有一個蝠鼠銜金錢的招牌,蝠鼠相當于福到,金錢自然代表利益,招牌的含義無非是多福多利。當鋪中都設有大屏風,名為“擋中”,因為以前進當鋪的人不是窮就是潦倒.都很沒面子,熟人看見了尷尬得很。而當鋪的柜臺又通常建得很高,當物時,要將物品高高舉起,像是舞獅的模樣,所以,廣州人把上當鋪笑稱是“舉獅”。這個規矩也是當鋪與其他店鋪不太—樣的地方。
褲•富 以前西關的當鋪每天早上開門時,例牌的規矩是一定要放一串鞭炮,一是取“炮仗一響,黃金萬兩”之義,二是可以辟邪,三是取花開滿地紅之意。而另外—些習俗又非常有意思,當鋪有個不成文的規定,第一個以褲做抵押的,當價一定很高,后面的就要低許多,因為褲與富在廣州話里同音,而鋪主把收的第一條褲貼上一本萬利的字樣掛在鋪倉里。所以當年西關當鋪一早就人頭涌動,窮人們都希望能第一個當上好價錢。
爛銅一圈 此外,據專家介紹,當主贖回當物時,會發現鋪主在當票上已另外寫有術語,人稱“鬼畫符”。比如,把鐘表寫成“爛不行時鐘一件”,把玉鐲寫成“充銅戒指”或“爛銅一圈”,把名人字畫寫成“爛紙—張”,幾乎所有的當物都會以惡劣的字眼稱呼。當票最后還寫明“所當衣物,蟲傷鼠咬,各安天命”。但一般鋪主都講究聲譽,又都比較有專門的知識,多數都能完好地歸還原主。
行規解密
廣州特色的老當鋪
盡管全國各地都有當鋪,但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新中國成立前廣州的當鋪就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,不僅有別于其他行業,也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當鋪。
當鋪分類
廣州舊式當鋪按門店規模、資本大小和期限長短,分為當、按、押、小押四種,大多為獨資或合伙經營,資本額普通約在萬余元至數萬元之間。當店規模較大,資本三五萬元;按店規模略小,資本1.5萬元左右;押店則1萬元左右;小押5000元左右。
當鋪內的內部組織比較簡單,分工各個當鋪基本差不多,大致分司理、司柜、票臺、摺貨、更夫、伙夫及學童等十多人。
早當晚贖
當鋪的營業時間長短是一個重要問題。一般的平民百姓,許多是早當晚贖的,而—些小商販往往是晚上去當,為第二天的生意做準備。營業時間的延長,當然是方便百姓,但在新中國成立前,政府一般以夜里營業容易給小偷銷贓的機會,向來加以限制。有資料記載,上世紀30年代,廣州市的當鋪在夏秋兩季是從早晨5點到晚上7點,春冬兩季從早晨6點到晚上6點。但在每年大除夕,當鋪通常都營業到深夜,窮苦的百姓可以暫時過—個年了。
典當利率
典當行的利率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,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利率。
清朝的戶律規定:“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,每月取利不得超過三分,年月雖多,不過一本一利”。
而在民國期間,年利率是不得超過20%的。但典當利息與—般的借貸利息稍有不同,當時的省財政廳在制定典當稅章程中,均有“當、按、押當入貨物,每當本十元,每月準其取息3毫,多少照此推算”的規定。不過各典當店為招攬生意,與同行競爭,對于當本較高的利率常常低于這個標準。
史料記載,1933年,典當行業公訂息率,提出廣州市內等處當、按、押、店,均從當年農歷四月初一日起一律改為:押出本銀10兩者最少取息2分,50兩者最少取息分半,多則任便,但不得超過定章3分;其押本不及10兩者,照章取息3分。但沒過多久,各同業便陽奉陰違,甚至有標明減息的。
至于典稅,則按照當、按、押及小押,因滿當期限的長短不同,所交賦稅也有區別。當店稅額最輕,按店次之,押店負擔較重。